國家視核工業為“朝陽產業”
時間:2006-12-20
盡管已入馬年,但春節期間熱鬧的喜慶氣氛,并不足以沖淡一年多以來造成人們諸多生活困擾的“霧染”氛圍。中央氣象臺自2月20日以來連續多日發布霾黃色預警。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于2月21日將全市空氣重污染預警程度提升至橙色級別。這也是自2013年10月《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發布以來首次啟動僅次于最高級別的橙色預警。2月23日,國家環保部通報,衛星遙感監測表明,我國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遭遇霾污染……環境形勢的嚴峻也讓加快發展包括核能在內的清潔能源的呼聲顯得愈發緊迫和響亮。
2月份潘自強院士等人發表的文章,直指問題核心。文章從全產業鏈作出詳盡科學的比較后得出結論:我國大氣污染嚴重,能源方式是其主要原因?;剂?,特別是煤炭又是能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在改善煤電燃料鏈環境影響的同時,加快發展核電是減少我國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現實有效途徑。因為核電鏈是對環境影響極小的清潔能源,核電廠本身不排放SO2、PM等大氣污染物,核電站流出物中的放射性物質對周圍居民的輻射照射一般都遠低于當地的自然本底水平。核能屬于低碳能源,一座百萬千瓦電功率的核電廠和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萬噸,是減排效應最大的能源之一。而要實現我國政府承諾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等目標,發展核電是最為現實的途徑。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傾向于視核工業為“朝陽產業”。不少發展中國家正在考慮確立相對高速、穩定平衡的核電發展思路。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31個國家建有核電站,已經投入運營的437個核電站機組可以提供全球10%的電力能源。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核電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小得與我國作為核大國的地位殊不相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2月份正式發布的2013年我國核電運行機組安全生產情況(不含臺灣地區)表明: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僅約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1.19%,核電累計發電量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2.11%。對應《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4%左右,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6%”的目標,顯而易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考慮到核電建設周期通常在50個月左右,即使從現在開始“加速”核電項目審批建設進程,也依然是不易輕松達成的任務。
伴隨著馬年春節的鞭炮聲,位于廣東深圳的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迎來了商運20周年。20年前的2月1日,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成為我國內地首個投產的百萬千瓦級商業核電站。想當年,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承載了向世界先進學習的重要使命,在核電建設方面也不例外。當年大力推動的核電站建設,成為改革開放中一個標志性工程,甚至可以稱為破除思想桎梏、打開國門實行開放的里程碑。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切爾諾貝利事故引發的香港百萬人反核風波中,中央一錘定音——“核電站還要搞”,充分體現了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和堅定不移的發展信心。對于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重裝待發的中國核電業界來說,大亞灣的相關經驗依然足以發人深省。
2月中旬的一條來自美國的消息,則讓人們對于核能利用的前景有了更高的期待。據美國媒體報道,盡管只持續了短暫一瞬,但美國科學家還是重復了太陽制造能量的過程,創造出一顆“微型太陽”。這也同時燃起了外界對于核聚變或許有一天能成為地球上一種源源不絕的廉價能量來源的期望。據悉,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設施室于去年秋天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全世界最強力的激光裝置朝一個豆粒大小的目標發射激光,并觸發了核聚變反應,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此次研究的結果于2月12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論文第一作者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哈瑞肯(OmarHurricane)說,通過使用這種技術,他們在全世界范圍內首次實現了燃料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盡管這離最終實現所謂的“點火”還相差很遠,但最新實驗結果已經標志著美國在這一項目上向前邁出了一步,這也給未來的商用核聚變反應堆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模式。據介紹,當今世界的核電廠主要是通過核裂變發電。而核聚變是任何已知的產生能量過程中最高效的一種。核聚變燃料可以容易地從自然界獲得,而且核聚變也幾乎沒有產生有毒副產品或發生核熔毀的風險。核聚變的成功開發利用,或將改變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
無論是期待國內加快核能發展的腳步,還是從更高更遠的角度展望核能未來應用的愿景,都令人對于核能作為清潔能源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釋放越來越充沛的能量充滿信心、寄予厚望。